贛南客家擂茶的基本介紹
贛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漢魏時代,由“粥茶”及唐宋時的“鹽茶”衍變而成。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曬好的茶葉、適量的食鹽、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寶:擂缽、擂棍、撈瓢,通過旋轉研磨成糊狀物。飲用時將熱開水倒入擂缽并攪動,人稱“一家煮茶百家香”。
擂茶是客家人從中原向南方遷徙中留下的寶貴財富,是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種待客禮儀,客家擂茶是保留下來的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擂茶是傳統(tǒng)的食俗??图胰藷崆楹每?,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tǒng)的普遍的禮節(jié),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图胰酥评薏瑁詪D女見長。
擂茶的配料多種多樣,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葷素各異加不同的佐料和藥物,但制作過程基本是一樣的。春夏濕熱,常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秋天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金銀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據(jù)中醫(yī)驗證,從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戶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缽,勞作后回來喝上幾碗,一天的辛苦便煙消云散。
客人遠道而來,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腦,充饑益體。葷、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種。葷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豬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煎豆腐、粉干、香蔥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則用凈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綠豆、糯米飯、地瓜粉條、粉干等。
贛南客家“擂茶”屬于一種保健飲食,其原料主要是茶葉,茶葉自身具有一定的茶堿,對人的身體有著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能夠促進腸胃消化,甚至還能夠消除人體中多余的脂肪,使人保持著健康的形態(tài)。
營養(yǎng)價值
擂茶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防病健身的療效。據(jù)中醫(yī)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潤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變化,則妙用無窮。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等擂成的,能祛濕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鳳尾車、佩蘭葉、銅錢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曰清熱擂茶。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歷史民俗
據(jù)歷史記載,贛南客家擂茶文化可以追溯到漢魏時代,由“粥茶”及唐宋時的“鹽茶”衍變而成,最初起源于黃河以北,后搬遷,客家祖先將其帶到贛南。唐宋時期,受《茶經(jīng)》的影響,官員及其百姓開始飲茶,轉相仿效,逐漸成為一種風俗。宋代李昉《太平御覽》引張緝《廣雅》曰:“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灸,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之?!边@種米茶就是擂茶(香料茶)。隨著時間的推移,擂茶經(jīng)過客家先人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憑借著“藥食俱佳、味中有味”得到百姓們的喜愛。
制作方法
擂茶的制作方法獨特。先把芝麻、茶葉等原料,放置擂缽內用擂杵細細研磨,待磨成漿狀,即用滾燙的開水沖泡,然后以笊籬撈去渣滓,甘潤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贛南客家擂茶的獲獎榮譽
2014年11月11日,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