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洱餌塊 的基本介紹
在中國西南川滇黔桂地區(qū),餌塊有多種別稱。如:餌塊粑、粑粑等。且上述各地對餌塊的各種稱呼交互隨意使用,并無單一的嚴格特定傾向。這也延伸到關于餌塊的來由,坊間有多種說法,其來源主要有貴州、廣西、云南等,其與餌塊的名稱的多樣性有著必然聯(lián)系。
營養(yǎng)價值
餌塊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高。
補充能量:含碳水化合物,糖類,能迅速為身體提供能量。
產(chǎn)品特點
餌塊可做成各種形狀,除長絲叫餌絲外,其余不論餅形、卷形、塊形都叫“餌”。這“塊”本地音讀如“快”,查字典就較難查到了,不過推音及義或推形及義似乎都可以猜這“塊”就是“塊”,吃的東西要和士分開,就尋這么一個“快”字出來。另外,昆明方言中多有把第三聲讀為第四聲的,也可以佐證。
歷史民俗
關于餌塊的來由,坊間有多種說法,其中包括源于貴州說、廣西說、云南說等。
舊時昆明習俗,老百姓總愛在家門口支起個爐子,把粑粑放在鐵篩子上烤,一邊烤一邊吃,真是別有風味。說起這個習俗的由來,又有一段故事。
一天清晨,粗糠寶挑著一擔山貨到昆明去賣。剛剛走進大東門,就看見城門口站著不少老百姓,一個個怒氣 沖天,叫罵之聲不絕于耳。有的娃娃躺在媽媽的懷里張著小嘴哇哇直哭,粗糠寶站在旁邊聽了一會兒,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昨天晚上知府衙門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知府氣得暴跳如雷,認定是大膽刁民故意搗亂。他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門張貼布告,從今天開始,所有百姓一律不準在家生火做飯。此項禁令有效期三個月,違者嚴加懲處,絕不寬容。
粗糠寶向鄉(xiāng)親們招招手,如此這般地囑咐了一通,大伙兒頓時樂得眉開眼笑?;厝ヒ院?,大伙兒紛紛從家里搬出爐子,在上面烤起粑粑來,一個個吃得香極了。
知府老爺知道了,急忙出來查看。他揪住一個老倌吹胡子瞪眼睛。粗糠寶走上前去,沖著知府扮了個鬼臉,“知府大人,布告上禁止在家里生火煮飯,可沒有禁止在家門口烤粑粑吃呀!”知府懊惱不已,事先怎么就沒想到粗糠寶會來這一手呢!
撒梅人把粑粑叫餌塊,燒餌塊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昆明人至今愛吃燒餌塊,你去街上的燒烤攤和早餐鋪看看就知道了。
寧洱餌塊 的制作方法
作餌塊的原料其實就是大米,只是需選取品質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舊時,舂餌塊可是一景。
春節(jié)前,先將泡過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時取出,就可以放進碓窩里舂了。待熟米舂打成面狀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后做成磚狀,這就是餌塊了。
餌塊可做成各種形狀,除長絲叫餌絲外,其余不論餅形、卷形、塊形都叫“餌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