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米馃的基本介紹
黃元米馃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之一,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黃元米馃以贛南本地產(chǎn) 的糯性“大禾米”為原料,現(xiàn)多用軟性雜交米。用一種贛南山區(qū)生長的名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灰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飯甑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飯倒入石碓中,十來個男人齊心協(xié)力用黃元棍將米飯搗爛。最后,由師傅將搗爛的黃元米馃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厘米的黃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馃就制成了。
營養(yǎng)價值
1.健脾養(yǎng)胃
黃元米馃適合脾胃虛寒的人群食用,能起到溫胃效果同時對胃寒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2.增進食欲
黃元米馃香軟有彈性,餡料豐富美味,適合食欲不振,脾胃不好的人群食用,能起到增加食欲的功效。
產(chǎn)品特點
黃元米馃,是贛南客家人十分喜愛的食品和送禮待客的上等佳品。年前年后,走親訪友,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馃為禮,意寓吉祥富貴。家中來了客人,從貯存缸中取出黃元米馃,切成條塊,炸炒蒸煮皆宜,或用臘肉、冬筍、香菇、白菜條為佐料,潤滑爽口,獨具風(fēng)味,食之回味無窮。而剛打出的黃元米馃,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趁熱而吃。
打黃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臘月農(nóng)閑時進行,其打制過程還體現(xiàn)出客家人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因為打黃元米馃,單家獨戶不行,一般都要幾家人合伙。打黃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們喜歡聚集的場所。
歷史民俗
黃元米馃,贛南人也喚作黃糍,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之一,它與糯米做的麻糍,是家鄉(xiāng)新春佳節(jié)最作興的兩大米馃。將它切成片片,可炒可煮可蒸,甜咸皆宜,入口滑溜溜、香噴噴的,增人食欲。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打黃元米馃也是贛南客家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其營造出的和睦共處、團結(jié)協(xié)作氛圍,使客家人深深留戀,即使在食品加工機器普遍采用的今天,黃元米馃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方式。
黃元米馃的制作方法
黃元米馃以贛南本地產(chǎn)的糯性“大禾米”為原料,現(xiàn)多用軟性雜交米。用一種贛南山區(qū)生長的名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灰淋水浸泡拌料,春節(jié)前一兩個月,上山砍來一種叫板杈的常綠灌木,挖一個土坑,將其堆放于上,燃成柴灰,便成了制作黃元米馃的灰堿。板杈成灰后,裝進木桶,倒入幾大鍋熱水,過濾出濃黃色的堿水,將大禾米浸染成金黃色倒入木甑蒸熟,傾入石臼,四五個壯勞力手握木梓樹制成的丁字形木槌,打鐵似地輪番猛砸、猛搗,米漸被打爛,形成團狀,置于案板。最后,由師傅將搗爛的黃元米馃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厘米的黃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馃就制成了。風(fēng)干后的黃元米馃,盛裝在大缸里,用堿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個月不變質(zhì),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