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磚雕的基本介紹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在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素負盛名。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臨夏,古稱河州,故取名“河州磚雕”。河州磚雕有捏活,刻活之分。捏活是先把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制成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鳥蟲等圖案,然后入窯焙燒成磚。“刻活”是在青磚上用刀刻制成各種浮雕圖案。臨夏民間住房、寺廟、觀庵上,到處都可看到磚雕藝術。在建筑物的山墻影壁、甬道洞門,因物設圖,巧施雕鏤。
歷史民俗
河州磚雕是臨夏縣一種傳統(tǒng)的建筑裝飾雕刻。該縣境內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進義校尉王吉磚室墓中的磚雕飾物,是以土窯青磚為材料,據此可以判斷河州磚雕實源于秦漢,是當時民間木雕技藝的延伸。
宋元明清
據考古發(fā)掘,在宋代,河州磚雕藝術已相當成熟,到元明時代,精美的磚雕已廣泛使用于各種建筑之中。明、清兩代是河州磚雕的興盛時期,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門前的"龍鳳呈祥"影壁,堪稱河州現有磚雕的精品。影壁兩邊為"鳳凰來儀",中為"墨龍三顯",觀此影壁,淺浮雕墨龍,忽隱忽現,陰云漠漠之中,納云吐霧,夾帶雷聲,有大雨驟至之感。
民國時期
到了民國年間,河州磚雕藝人輩出,其中,以回族老藝人綻成元、周聲普最為有名,集河州磚雕之大成的東公館磚雕是綻成元的藝術結晶,臨夏紅園一字亭南側壁上的"泰山日出圖"則是周聲普的得力佳作。而榆巴巴拱北、大拱北、紅園廣場等一些新建的大型磚雕作品則展示出河州新一代磚雕藝人的精湛技藝。
解放初期
解放初期,河州磚雕涌現出了不少優(yōu)秀作品,其中紅園、大拱北等地最為集中。紅園一字亭南側照壁上的《泰山日出圖》 ,采用傳統(tǒng)國畫技法,畫中兩峰巍峨對峙,中間石徑奇險,更有寶塔聳立,使觀者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北側照壁上的一幀《石榴雙喜圖》更是玲瓏別致,惹人喜愛,石榴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一雙喜鵲似已飽嘗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舉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殘汁。高明的構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再現在幾塊青磚之上,令人叫絕。
制作方法
河州磚雕從制作工藝上講,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所謂捏活,先是把精心調和、配制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種造型,而后入窯焙燒而成。這種作品大多獨立成形,如龍、鳳、麒麟等,多用于屋脊之上,俗稱"脊獸"。所謂刻活,即在精選燒好的青磚上用刻刀刻制成各種圖案,其工藝要比捏活復雜得多,一個圖案往往由十幾塊甚至幾十塊青磚拼接在一起,刻雕在土窯綿磚上用刀雕刻,建筑物中的墻飾、臺階等多用此法??痰竦墓に嚢ù蚰?、構圖、雕刻、細磨、過水、編號、拼接安裝、修飾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鋸子、刨子、鏟、鏨、刻刀等,其中鏟、鏨和刻刀又隨工藝要求分輕重、大小、長短、刃口寬窄薄厚數種。
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陰線刻、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式透雕等種類。這是河州磚雕藝術的精華之所在,一幅磚雕往往由三四層圖案構成,重重疊疊,里呼外應,渾然一體,有極強的立體感。高明的構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再現在幾塊青磚之上,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