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粉利的基本介紹
粉利是廣西隆安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小吃,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到過廣西地區(qū),當(dāng)?shù)厮|(zhì)較差,諸葛亮遂命軍士挖“孔明井”,讓兵士將大米蒸熟磨漿搓成飯團(tuán),這就是粉利的雛形。
產(chǎn)品特點(diǎn)
特點(diǎn)是色鮮味美、Q彈爽口。 也可像煮面條一樣,做成湯粉利,清爽可口。
歷史民俗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帶兵南征到雁江,因原有水源均被敵兵投毒,就命士兵挖口“孔明井”,“孔明井”水清澈甘甜,煮飯?zhí)啬厶叵悖T葛亮贊不覺口,便叫士兵把米(當(dāng)時名為“粳”),磨細(xì),用井水煮成飯,卷成“飯團(tuán)”(飯團(tuán)即為“雁江粉利”),攜帶行軍打仗,士兵吃了“飯團(tuán)”后,士氣大振,屢戰(zhàn)屢勝,平定了南蠻(南蠻為分布于西南方的異族統(tǒng)稱,曾對蜀發(fā)動叛亂,后被諸葛亮平定。)
制作方法
粉利是用上好大米細(xì)磨成漿,搓搜成小圓柱狀,蒸至八成熟,取出晾干即成。 制作完成的粉利,等涼卻后,一般放入冷水中保存,以防止開裂。并且需要時不時更換新水,以防止粉利發(fā)酵。換水時,不但要替換全部的水,還要洗干凈,浸泡過程中粉粒表面產(chǎn)生的粘滑物質(zhì),以求保存時間能延長。
雁江粉利的品嘗吃法
廣西地區(qū)一般會在過年期間食用粉利,以討大吉大利之意。吃時切成條狀或片狀,配上臘肉、芹菜或菜花、青蒜等燴炒裝盤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