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玉的基本介紹
緬甸玉又稱翡翠玉 ,緬甸玉石主要產于緬北猛拱一帶,曾在我國的清末民初風行一時。由于緬甸翡翠玉硬度高〈也稱水種〉,光潔明亮。且好的翡翠顏色既鮮亮又平和,有很高的 保值和收藏價值,故而稱為“玉中之王”。被很多愛玉、佩玉的人所喜愛。緬甸玉這一叫法其實不確切。翡翠產于與我國云南省德宏、保山毗鄰的緬甸。但據歷史記載,有“翡翠產于云南用場副、永昌府”之說,這是由于當時的翡翠產地寶井,即今天的緬甸猛拱(又叫抹谷,Mogok)曾屬云南永昌府孟密宣撫司管轄之故,而永昌即為今天的保山市。
產品特點
緬甸玉千變萬化,緬甸玉的折射率很高,高于一般的玉,在玉類當中必于佼佼者,在硬玉當中排行第一,它根據材質,可主要分為三類:
① A 貨:屬于純天然翡翠,未經過人工處理,真玉、真色、真底、真水頭,價格很高。(好的)
② B 貨:一般是因顏色好,但沒有透明的底子,經過酸堿處理,將玉質處理通透,晶瑩,屬于假底子真顏色,真材料。較A貨略差一點。
③ B C緬甸玉:在B 貨基礎上再加顏,便是B C類,它是通過高科技染出來的,高溫激光,永不變色,可染翠玉、黃玉等。
緬甸翠玉最頂級的正貨,行內人士皆知是“老坑玻璃種”天然全艷綠和色勻者。顧名思義,“玻璃種”之種質晶體顆粒結構多呈纖維態(tài)狀,玉質堅韌致密、細小幼滑,顯得凝靈通透,其色鮮陽勻正,與“地子”融和協(xié)調;其“水分”必高,行內語稱“水頭長”,亦即透明度高,“照映”程度好。
歷史民俗
翡翠原石是如何形成的?民間有很多神奇的傳說;地質學家以前一直把它看成一個謎,曾有人認為翡翠原石與鉆石一樣,都是在地殼深部幾千度高溫,高壓條件下由結晶形成的,其實不然;美國不少地球物理學家在實驗室做了大量的仿真實驗,再結合世界各地發(fā)現(xiàn)翡翠礦床的實際情況,他們認為,翡翠并不是在高溫情況下形成的,而是在低溫條件下在極高壓力下變質形成的。
這高壓是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擠壓力所形成的,現(xiàn)已獲得證實,凡是有翡翠原石礦床分布的區(qū)域,均是地殼運動較強烈的地帶。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是:凡發(fā)現(xiàn)有翡翠原石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鈉長石的火成巖侵入體(中─基性巖)。鈉長石的化學成份為 NaAlSi3O8,所以可以推測翡翠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由含鈉長石的巖石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鑒別真假
掂量法
一種普遍原始的方法,但十分有效實用,其原理是緬甸玉的比重較一般的仿品要大,而常見的緬甸玉仿品是硅質礫石、大理巖、水沫子(鈉長石)、角閃石礫石等,這些仿品往往比重較小,手掂量時感覺很輕,這種方法在中等大小的雕刻件中非常有用,在小掛件及手鐲中也有使用,但據此來判斷,要格外小心。
刻劃法
此方法是利用緬甸玉硬度大這一特點。民間常說用玉刻劃玻璃鑒別,能刻劃的動的就為緬甸玉,否則就不是緬甸玉,這其實也不失為緬甸玉的鑒別的一種方法,可以用小刀刻劃緬甸玉雕刻件不明顯處或底座的方法來鑒別。
敲擊法
多應用于緬甸玉鐲及切片緬甸玉,發(fā)出清脆聲音的大多為好的緬甸玉或翡翠A貨。若是鑒別緬甸玉鐲,務必要將緬甸玉鐲用線繩懸掛起來,用瑪瑙棒輕輕敲擊之,真貨緬甸玉鐲會發(fā)出清脆而悠揚的回聲。而低檔的緬甸玉或翡翠B貨、翡翠C貨通常發(fā)出沉悶的聲音。
水泡法
這種方法多用于緬甸玉翡翠C貨的識別。經過人工染色的緬甸玉,經過水煮,能夠去除染料或浸泡出染料。因為有些燃料是不耐高溫的,或者在太陽下曝曬后也會掉色。
火燒法
這種方法很少用,在民間有時為弄清緬甸玉是否染色時還可見到,染料經火燒后通常會褪去顏色,也是因為燃料不耐高溫的緣故。
手感法
此法在鑒別緬甸玉與玻璃制品時,極為奏效,因為緬甸玉的手感特別涼爽,玻璃則無此感覺。所以在炎熱的夏季,佩戴一款緬甸玉手鐲不僅可以按摩手腕上的穴道,涼性的緬甸玉鐲會使您的心情清爽神怡。
(1)真玉的色彩比較自然,有水頭,每塊玉的花紋也不同,假玉一般無水頭,顏色和花紋都很均勻,假玉一般綠中偏藍,并且外觀的拋光度明顯比真玉要高得多,而真玉的內在透明度很高。
(2)B C緬甸玉是一種硬的白玉,它是一種染玉,屬真玉,它是經過酸堿和環(huán)氧樹脂加沸填補空洞后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