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兜粽的基本介紹
中山蘆兜粽是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小吃,屬于廣東省端午節(jié)食俗。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產(chǎn)品特點
中山蘆兜粽是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一般直徑12厘米,長30厘米
歷史民俗
因為中山人比較喜歡改良、研究,特別擅長制作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時,村民覺得郊野多蘆兜,認(rèn)為這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別無用途,不妨用以試作裹粽。果然,蘆兜葉味融入于粽,別有風(fēng)味。故此,日久成為家鄉(xiāng)特色的蘆兜粽。歷數(shù)百年而至今天,賓館酒樓的茶市,每到農(nóng)歷四五月,仍有保留著切件蘆兜棕供應(yīng)給茶客,甚至在酒樓門前裝飾宣傳,色紙飄飄,大量銷售蘆兜粽。
制作方法
糯米洗凈,用微量精鹽、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粵菜中一種燒臘制品)、咸蛋黃,用圓水草綁扎;粽呈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一般直徑12厘米,長30厘米。先燒滾水,放入粽,文火煮4小時,中間添些開水,收火浸于湯內(nèi)4小時,前后要在開水中燒上10個小時,食之味香韌滑。
蘆兜粽的品嘗吃法
蘆兜粽的傳統(tǒng)吃法,是在端午節(jié)當(dāng)天午時,一邊喝五彩粥一邊品嘗蘆兜粽。五彩粥分別用紅豆、綠豆、赤小豆、黑豆和白豆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