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砵仔糕的基本介紹
缽仔糕是香港流行的一種漢族小甜點,目前在全國各大城市已經(jīng)開始流行,吃的人越來越多,賣的人也越來越多。它晶瑩剔透、爽滑可口、彈齒、不沾牙、時尚、口味豐富、造合各種年齡的消費人群。傳統(tǒng)的砵仔糕為廣東小吃之一,首創(chuàng)于廣東省臺山縣,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產(chǎn)品特點
它晶瑩剔透、爽滑可口、彈齒、不沾牙、時尚、口味豐富、造合各種年齡的消費人群。品種有:紅豆、綠豆、哈密瓜、菠蘿、巧克力、香蕉、水蜜桃、草莓等等。缽仔糕因巨星周星馳主演的《破壞之王》而一跑走紅。
歷史民俗
傳統(tǒng)的砵仔糕為廣東小吃之一,首創(chuàng)于廣東省臺山縣,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清朝咸豐間(公元1851—1861年)成書的《臺山縣志》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后人采用缽仔來蒸糕之法一直傳下來,成就現(xiàn)在的廣東砵仔糕,以至風靡全國,甚則海內(nèi)外。
制作方法
其實最早傳統(tǒng)的砵仔糕用糖、米粉等造成後,是放在一個瓦制的小砵內(nèi)蒸熟的,后來改用小瓷碗。吃的時候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簽穿起來吃。一般的是用黃糖做的,顏色有點黃黃的,加紅豆的也常見;也有砵仔糕是用白砂糖做的,所以是白色的,當然也有冰糖和蔗糖的,不同人不同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