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唐三彩的基本介紹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藝術精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三 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時多以紅、綠、黃為主,故稱“唐三彩”。 三彩是通稱,并不限于三種顏色。除紅、綠、黃外,還有白、黑、蘭紫等顏色。唐代這種藝術珍品,大部在洛陽發(fā)掘出來,故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產(chǎn)品特點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類和生活器皿類。俑像類主要有人物俑和動物俑。人物俑題材廣泛,主要有婦女、文吏俑、武士俑與天王俑、鎮(zhèn)墓獸等。這些俑神形兼?zhèn)?,以其題材刻畫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貴婦則面部胖圓,肌肉豐滿,梳各式發(fā)髻,著彩纈服裝。文官則彬彬有禮,武士則勇猛英俊,胡俑則高鼻深目,天王則怒目兇狠。制作這些人物俑時,為了增強人物形象的質感,采取了“開相”工藝:對人物的頭部多不施釉,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頰上,添加朱紅;對眼眸、眉睫、胡須、巾帽或花鈿等,用墨或彩色來描畫,以增強寫實效果。
唐三彩女俑取材于唐代社會活生生的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樂舞俑、樂唱俑、騎馬俑、對鏡梳妝俑等,著重表現(xiàn)唐代婦女姿態(tài)自由、面容豐腴、肌膚細膩、雙手纖巧、兩足豐柔的形象。唐代婦女喜歡裝點,唐三彩女俑諸如額黃、眉黛、朱粉、口脂、花鈿、妝靨等飾容方法無所不有,發(fā)式也新穎多變,有單高髻、雙卵髻、倭墜髻、兩丫髻、刀髻、寶髻、椎髻、螺髻、鸚鵡髻等。這些女俑的服飾簡潔、明快,多著翻領窄袖襦衫,胸部袒露,身系裙帶,衣領有圓、方、斜、直、雞心等,表現(xiàn)出當時婦女裝飾多樣化的時尚,展現(xiàn)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風貌。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后期的豐腴,以唐中宗時期為過渡。
文吏俑是唐朝社會文臣的形象,在社會上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但“伴君中如伴虎”,所以這些人物文靜端莊、思緒深沉、氣派不凡,雖說衣帽齊整、峨冠博帶,仍不能掩飾內(nèi)心的惶恐。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裝力量的縮影,多為英俊瀟灑的年輕戰(zhàn)士,有的站立,有的騎馬,拉弓射箭,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則天時出現(xiàn)佛教中金剛造型的天王俑。武則天和唐中宗時期,武士俑和天王俑并見,以后則只見天王俑。
鎮(zhèn)墓獸源于古代傳說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驅除邪惡的法力。鎮(zhèn)墓獸在初唐時期塑成人身蹄足;到武則天時出現(xiàn)獸身、鳥翼、蹄足,有獸面或人面兩種。因其造型奇異可怕,加上光怪陸離的釉彩,在墳墓這種特定環(huán)境中,會使人有恐怖的感覺。
唐三彩器胡人、樂舞、雜技俑中從另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唐人生活的多樣化,豐富化,可謂千姿百態(tài),色彩紛呈。再現(xiàn)了唐代盛世時中原與邊疆各族人民友好相處、中外頻繁交往的情景。
歷史民俗
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洛陽為主要產(chǎn)地。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專指三種顏色。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jīng)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chǎn)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牡丹石之鄉(xiāng)是聞名于世的洛陽龍門石窟東十余公里萬安山下的偃師市寇店鎮(zhèn)五龍村,此鎮(zhèn)因宋朝名相寇準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萬安山的褶皺中。據(jù)專家考證,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億年前的地殼運動中,由晶體狀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隨其他巖漿流動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巖石是等同于大理石硬度的石質,那些或散或聚的晶體則是相當于玉石質量硬度的石質,在自然時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靈秀,匯詩情畫意之美韻,成為美石中的奇葩。
制作方法
首先是對胎料進行選擇和加工
洛陽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較純凈的高嶺土加工而成,這種礦藏洛陽周圍便有出產(chǎn)。這種土質較為細膩,可塑性強,成型后不易開裂、變形,是制作各種陶器上等的材料。選用的礦土需要經(jīng)過挑選、舂搗、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練、陳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備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從出土的器物胎體來看,唐代的工匠們對胎料的選擇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石英顆粒等礦物雜質。
唐三彩常見的成型方法有三種,即雕塑、模制和輪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兩種以上方法。工匠們首先要進行細致的構思設計,再用專門雕塑工具用陶泥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經(jīng)反復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將雕塑成型的作品進行分割、翻模。簡單的造型分割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兩件模具。復雜的造型如天王俑、鎮(zhèn)墓獸、形態(tài)各異的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較多。對于不規(guī)則部位還需要有套模,因此這類造型模具往往多達十幾件。模具分單模、合模兩種。單模適用于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兩個半模壓制后對接粘合而成,適用于各種人物、動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們首先將經(jīng)過揉搓和陳腐過的軟硬適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壓,其厚度根據(jù)制作物體的大小靈活掌握,然后用泥漿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強度時,取出粘接組裝成型,并用專用刀具將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筆或毛刷蘸水修飾。技術好的工匠能夠使胎體均勻,薄厚適中,黏合過的部位天衣無縫,宛若一體。輪制,適宜于制作器體呈圓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盤、碗、碟、豆、瓶、爐、壺、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圓體、橢圓體、不規(guī)則體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徹底陰干才能進行素燒,這樣可以避免高溫燒制過程中胎體變形和開裂。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第一次經(jīng)過1000℃~1100℃左右的溫度將胎體燒堅,取出后施釉,再入窯經(jīng)過800℃~900℃溫度釉燒,胎體上的釉料開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動相互浸潤,形成斑斕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兩種
即分區(qū)施釉法和點彩施釉法。分區(qū)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幾種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間的組合和交融會產(chǎn)生一種全新的效果。點彩施釉法,是用毛筆在器物的一些部位點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點狀、或塊狀的點,或帶狀線條。有的排列整齊,有的自然隨意,經(jīng)過高溫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畫面,虛虛實實,斑斑駁駁,如晚霞,如夢境,形成一種自然天成的美術風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變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經(jīng)過對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鉛和金屬呈色劑。唐代工匠們經(jīng)過百千次的試驗,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屬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澤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鉛粉,以氧化鉛為助溶劑,適量加入銅、鐵、鈷、錳、銻、鉻等成分,經(jīng)過800℃~900℃的溫度,便還原成了各種色彩。例如銅的氧化物呈現(xiàn)綠色,鐵的氧化物呈現(xiàn)黃或黃褐色,鈷的氧化物呈現(xiàn)藍色,錳的氧化物呈現(xiàn)紫色或黑色。工匠們?yōu)榱诉_到某種特殊的效果以及產(chǎn)生特殊的色彩,經(jīng)過對各種金屬礦料比例的調配,在這些釉色的基礎上又成功地燒制出了褐紅、橙黃、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間相互流淌交融,創(chuàng)造了唐三彩藝術輝煌華麗的時代風格。
二、洛陽唐三彩的鑒定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唐三彩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由于唐三彩來源的逐漸枯竭和市場價值的攀升,于是出現(xiàn)了許多贗品。至于唐三彩贗品何時開始出現(xiàn),一般認為是民國時期。筆者所在單位洛陽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陽博物館文物復制工廠,因此有機會對唐三彩的制作工藝以及唐三彩的鑒定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洛陽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經(jīng)征集到一些民國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體與唐代三彩略有區(qū)別外,從造型到釉色很難與唐代三彩區(qū)分開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洛陽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區(qū)北面邙山上的孟津縣朝陽到南石山村一帶,這里生產(chǎn)的三彩以工藝品為主,還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過舊后真正達到以假亂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鑒定困難,主要原因是人們接觸唐三彩真品的機會太少。筆者通過長期實踐,認為唐三彩的鑒定主要從造型、釉色、胎體、工藝這四個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歷史時期創(chuàng)作的,與當時社會風俗、生活環(huán)境、審美意識、制作材料、工藝水平分不開,因此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均能表現(xiàn)出生動逼真的神態(tài),生活氣息濃郁。從出土的唐三彩來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藝嫻熟,人物、動物比例協(xié)調,形象生動。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勢變化有致,各種動物或靜、或動,神完氣足,形態(tài)自然傳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圖片,三是在原型上創(chuàng)新,四是臆造。制作者雖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與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與唐代工匠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制作出來的只能形似而達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變化。如制作的俑類往往比例上不協(xié)調,面部呆滯,線條生硬,有的線條過于規(guī)整。唐代三彩圓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飛棱”狀,并在棱尖外修一刀,這在碗、盤、瓶、執(zhí)壺、缽等器物上最常見,而仿制品往往缺少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歷經(jīng)千余年,受土壤環(huán)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如酸、堿等的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面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guī)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片與片之間的間隙有銹蝕的銀沁,類似于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xiàn)象。用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生成一種像蠅翅一樣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仿制品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采用氫氟酸去光,再用堿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近年來,制作者也研究燒制出了釉面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于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chǎn)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xiàn)象,釉面無蠅翅“包漿”。有的雖然也制作上了一層銀片或出現(xiàn)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體洛陽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鐵質。因燒成溫度和爐內(nèi)氣氛的差異,燒成后的胎體顏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黃色等多種,胎質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顆粒,并有其他礦物雜質。從胎體堅實度來看,有的因燒成溫度高,胎體比較堅硬;有的因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小一些,胎體較疏松,釉層容易剝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種是采用加工現(xiàn)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凈的高嶺土,沒有經(jīng)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后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qū)別較大。另一種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采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jīng)過精心配制,燒成后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qū)別開來有一定難度。
(四)工藝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組裝。同時采用輪制和捏制的方法,無論是在俑類和器物類都留下了這些工藝痕跡。人物、動物多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從出土實物來看,這些痕跡非常明顯,仔細觀察這些三彩身體內(nèi)部的胎面上,許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圓體三彩器物如扁壺等,側面基本都有對接及刀削痕。再如缽、罐、瓶、水注、盤、碗等采用輪制法,制作過程中留下的細小弦紋清晰可見。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漿工藝,器物胎體上看不到捏塑和輪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藝,其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本文洛陽唐三彩關鍵詞為“洛陽唐三彩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chǎn)品更容易銷售。已經(jīng)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nóng)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